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认知,缓解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容貌焦虑,4月9日12:00-12:30在教1-211召开“直面容貌焦虑,拥抱多元自我”主题心理班会。本次班会通过案例分析、小组讨论、心理疏导等形式,围绕容貌焦虑的成因、影响及应对策略展开深入交流。
一、追根溯源:解析容貌焦虑的“隐形推手”
班会上,心理委员通过PPT展示数据:《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60%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容貌焦虑,其中因“皮肤状态”“身材体型”“面部特征”感到困扰的比例最高。随后,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受:“朋友圈里的‘精致滤镜’让人忍不住比较”“身边同学讨论‘白瘦幼’审美时,总担心自己不够‘标准’”“求职时‘形象分’的隐性要求,加重了外貌焦虑”。
容貌焦虑的成因既包括社会主流审美单一化、消费主义对“颜值经济”的炒作,也与个体自我认同尚未成熟、过度关注外界评价有关。“当我们将‘被凝视的客体’作为自我价值的标尺,焦虑便悄然滋生。”

二、正视影响:警惕容貌焦虑的“蝴蝶效应”
在“焦虑带来的改变”小组讨论环节,同学们发现,过度关注外貌已对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:有同学每月花费上千元用于美容护肤,压缩了学习预算;有同学因担心“妆容不完美”而逃避集体活动;更有同学坦言,曾因体重数字波动陷入自我否定,甚至影响睡眠与情绪。

三、破局之道:从“容貌焦虑”到“自我悦纳
针对如何应对焦虑,班会设置了“心理处方”互动环节。同学们分享了实用方法:
1.重构认知:打破“标准化审美”枷锁。通过观看纪录片《身体形象革命》,同学们了解到不同文化、时代对美的多元定义——唐朝以丰腴为美,北欧推崇自然雀斑,非洲部落视疤痕为勇气象征。“美的标准本应是流动的,接纳独特的自己,才是最有力量的选择。”
2.建立“自我价值坐标系”。在“我的优势清单”书写活动中,同学们发现,除了外貌,自己还有“擅长沟通”“专业成绩优异”“擅长绘画”“富有同理心”等闪光特质。心理委员提议:“每天记录一件‘与外貌无关的成就’,比如‘今天做pre逻辑清晰’‘帮同学解决了难题’,让内在价值被看见。”
3.践行“积极行动”替代“过度内耗”。班主任建议:“与其反复修图、节食减肥,不如将精力投入运动健身(关注健康而非体重)、阅读学习(拓宽认知边界)、兴趣培养(找到心流体验)。当内在充实起来,对外貌的执念会自然淡化。”

四、向内生长:让“内在价值”成为人生底色
班会最后,同学们共同签署《接纳自我承诺书》,承诺“不随意评价他人外貌”“不将外貌与价值划等号”“关注成长而非完美”。哲学家罗素的名言作结:“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。真正的自信,源于对自身独特性的认同,对精神世界的深耕。当我们学会用多元视角定义成功,用发展眼光看待自我,容貌焦虑便失去了滋生的土壤。”

据悉,本次班会财管2401“心理健康月”系列活动之一。后续,学校将通过开设“自我认知工作坊”“审美多元化讲座”“内在成长分享会”等,持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观,让青春绽放出超越外表的蓬勃光彩。
